6月25日,國道217線庫車至沙雅公路建設項目工程現(xiàn)場,總重1.2萬噸的吐爾互通分離式立體交叉跨線轉體橋開始緩緩轉動身軀。雙向四車道的雙幅巨型橋梁以平均一分鐘一度的“效率”,分別完成77度、79度的華麗“轉身”。
作為新疆第一座超大跨度、左右兩幅像跳芭蕾一樣同時旋轉到位的公路橋,橋體的成功“轉身”標志著該工程進入全新階段。項目總工程師、四川省交通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項目組工程師牟國兵揭秘了這一“新疆之最”背后的奇跡。
記者:為什么這座大橋這么特別?
牟國兵:這座大橋本身很復雜,全長近1公里,要跨越油氣管道、多條光纜、G3012線和G314線兩條公路、南疆鐵路、葡萄長廊等,路線設計受到很多限制,跨線角度都很“別扭”,建造難度非常大。修橋最難的就是跨越南疆鐵路,總不能為了修橋讓火車停下來吧?那太耽誤事兒了!于是,我們想了個絕妙的辦法——“先建后轉”。先在鐵路旁邊,平行著把橋的主體部分——巨大的“T”字形手臂澆筑好。然后,在鐵路部門預留的短暫“天窗期”內(nèi),用千斤頂拉著這個“手臂”,像轉動門板一樣,平穩(wěn)地旋轉,“轉”到鐵路正上方架好,下一步,再把最后連接的部分澆筑好,整座橋就貫通了。
記者:這項技術的難點在哪里?
牟國兵:技術的難點在于如何跳好“雙人舞”。這座橋是左右分開的兩幅,左右兩個巨大的“手臂”,每個重達6000噸,必須像默契的舞伴一樣,嚴格同步旋轉。它們轉動的角度稍有不同,左幅轉體77度,右幅轉體79度,但速度、節(jié)奏必須完全一致,完成轉體后,兩幅中間縫隙只有半米寬,這種精確控制,難度極高。橋的“手臂”伸出橋墩最遠達到53.5米,這么長的混凝土結構穩(wěn)穩(wěn)懸在空中,需要極高的建造精度。
此外,支撐整個旋轉動作的核心——球鉸支座,是一個巨大的球形“轉軸”,就像橋梁旋轉的“心臟”。其安裝精度要求達到毫米級。轉的時候角度必須極其精確。這就像要求兩個巨人在極窄的巷子里同時轉身,還不能蹭到墻。工程師們用電腦模型提前演練,加上各種精密傳感器實時監(jiān)控,確保萬無一失。圍繞它的支撐和牽引系統(tǒng)也必須精密可靠,在轉體結構周圍,我們還安裝了“撐腳”和環(huán)形滑道,就像“保險腿”,防止傾覆。
記者:要確保大橋成功轉體,工人們在具體施工中是怎么干的?
牟國兵:首先要打牢地基,主橋墩的地樁直徑2米,最深打到地下48米。用大型旋挖鉆精確鉆孔,混凝土車不停澆灌,確保樁子打得又直又穩(wěn),這是整座橋的根基。其次,搭轉體“底盤”,在橋墩底部,精心安裝下轉盤(承臺)、滑道(誤差控制在半毫米以內(nèi))、上轉盤等核心部件。這些部件就像高級的旋轉底座,必須嚴絲合縫。最后,橋身分成很多小段澆筑,采用穩(wěn)固的滿堂支架,在受力最復雜的0號塊和合龍段,還加了特殊纖維提高混凝土抗裂性。為不耽誤整體施工進度,在建造主橋墩和轉體結構的同時,也在同步建造附近其他橋墩的基礎。等轉體成功后,再接著建橋墩的上半部分。
記者:建設這座大橋有什么特別的意義?
牟國兵:“先建后轉”最大程度減少了對繁忙的南疆鐵路的干擾,火車基本不用停運。大橋建成后,國道217線庫沙公路將更順暢、更安全地跨越鐵路和其他障礙。它是新疆橋梁建設史上的一座豐碑,標志著在大跨度、雙幅同步轉體這種高難度技術上的重大突破,為未來新疆乃至全國類似復雜環(huán)境下的橋梁建設積累了寶貴經(jīng)驗。
從最初的設計圖,到今天初具規(guī)模的雄姿,這座大橋的建設,是與時間賽跑,更是與尖端技術的共舞。它不僅僅是一座跨越鐵路、連接道路的橋,更是建設者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,是新疆蓬勃發(fā)展的生動寫照。這座“會跳舞”的大橋,將為這片廣袤的土地,書寫更加便捷、更加充滿活力的發(fā)展新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