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吾愿吾親愛之青年,生于青春死于青春,進前而勿顧后,背黑暗而向之光明……”當青年歌手毛不易深情演繹根據(jù)李大釗《青春》改編的歌曲時,激昂的旋律與百年前的理想交相輝映,一陣陣青春之氣在現(xiàn)場黨員的胸中激蕩……何其美哉,新一代青年已成為紅色文化的解讀者、紅色故事的講述者。
一次音樂黨課,一場跨越百年的精神對話,不同時代的“青春”在舞臺上相遇激蕩。6月13日,一堂特別的《音樂黨課》在煙臺廣電大廈開講,穿過歷史塵埃而來的李大釗、陳延年、陳喬年等先輩,再次呼喚今日之青年,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站上新的“戰(zhàn)場”。觀眾席上,淚水在動情地講述中悄然滑落,那份共情的震顫與內(nèi)心的激蕩無法掩飾。
一次音樂黨課,以融合創(chuàng)新完成了一次“演繹他人”到“審視自我”的精神共鳴。從場景上看,“歷史敘事 + 藝術(shù)表達 + 科技賦能”,光影流轉(zhuǎn)中,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不再僅僅是書本上枯燥的文字,而是化作眼前鮮活的畫面、耳邊奮進的交響;從體驗上看,“音樂黨課”為每一位在場者創(chuàng)造了身臨其境的“歷史在場感”,而這種“在場感”終會轉(zhuǎn)化為文化自覺、升華為文化自信。
一次音樂黨課,從“被感動”到“去行動”,一代代有為青年完成了一場跨越百余年的精神接力。李大釗、鄧稼先、焦裕祿、袁隆平、王亞平、黃文秀……從硝煙彌漫的革命歲月,到新時代高質(zhì)量發(fā)展的號角長鳴,那些根植于中華兒女血脈深處的紅色記憶、那份對信仰與奮斗最樸素的理解,在藝術(shù)語言的精準“叩擊”下被喚醒、被點燃,凝心聚力奔向偉大復興的青春之國。
104年前的那一年,13名平均年齡28歲的青年在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紅船上,莊嚴宣告中國共產(chǎn)黨誕生。時光荏苒,歲月如歌。聽,《唱支山歌給黨聽》《沒有共產(chǎn)黨就沒有新中國》《歌唱祖國》《保衛(wèi)黃河》《我和我的祖國》等紅色歌曲,每一個音符都躍動著時代脈搏、每一次歌唱都激蕩著青春活力。何其幸哉,吾輩青年在最美的年華與祖國同行,在大有可為的新時代大顯身手。
。ㄗ髡撸亨w勇)